第2章 第2章天下大势

小说:大唐·元和遗事 作者:虹珊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贞元年间,经历泾原兵变之后的德宗性情大变,贪图享乐,国库赋税常自行划拨到内帑,又一改前规,重用宦官,以宦官监军,使宦官日益猖狂。皇家在长安施行宫市,强买强卖,以充实自己的小金库。元和大诗人白居易写了《卖炭翁》感叹民众之苦。

    地方上虽无宫市,却更多一层苦。为弥补中央财政,德宗在全国范围内增收茶叶等杂税,宦官狐假虎威,甚至强令地方官进奉贡物,民怨日深。

    且说在安徽休宁地界上,也有这么一个苦地方。这一日清晨,集市上卖菜的张大婶发现自家门口躺着一个包得齐齐整整的小女娃,看着不过六、七个月大小,眉目甚是清秀。张大婶赶忙叫起了自家老汉,又问了左邻右舍,皆没看到是谁丢下了这个苦命的女娃。日子过得苦,常有养不活的人家溺杀女娃,通常却是丢去后溪,这么放在门口的实在少见。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了一番,一致认定应是昨天路过的那对读书人夫妇丢下的,这日子过的,连读书人也做这种狠事。张大婶一家是这街上有口皆碑的善人,自知自家吃了上顿没下顿,断断养不活这小女娃。但看她圆圆白白的小脸,红红的咧开的小嘴,怎么也不忍心也把她丢去后溪,便与众人商议个对策。本来十分嘈杂的草屋瞬间安静了。这年头谁家也不富裕,留在家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自身难保,虽然不忍,却也是无法。空气仿佛结了冰,谁也不愿主动开口说出那句话。

    “唉,那也无法,喂她些米粥,下辈子托生好人家吧。”张大叔跺跺脚,唉声叹气地说。

    “慢着,不然,我们把她送上太素学宫看看?”老梁头的一句话仿佛惊醒梦中人,大家纷纷赞同,张大婶喂了米粥,大家拜托了刘猎户护送,就要启程去送这女娃。

    却说这太素学宫是何地呢?原来是这休宁地面上一个有名的去处,名唤月华山。山上常年云雾缭绕,唯有明月当空之时,方可见山岭真容,实是个洞天福地,附近村民皆说曾有斗母元君显灵。续后不知何时官家临着半山绝壁修了一个“太素元君宫”,虽然不大,却是雅致齐整,所奉斗母元君神像相传为百鸟衔泥塑立,曾住了好些修道的人。后来荒废了不知多久,直到几年前来了一个带发修行的女道士,带着十几个随行的侍从,找人修葺一番,比往日更盛大一些。这女道姓林,字紫元,说是来自茅山燕子洞,派头虽大,人却温和,免费看诊,医术甚是高明。又开坛讲学,不仅讲道家故事,也讲些童蒙学问。四下有那向学的,念不起书的都让自己孩子上山听讲。太素宫不收束修,帮忙修路,种茶,抑或一担菜,一捧米,一斗水,甚至什么都不带都可以坐下听。时间久了,大家便把这太素元君宫也叫太素学宫,见那女道都称她一声林夫人。林夫人每年都亲选些庄客,或打理田产,或负责采买,有些便把家也搬到山上,慢慢倒成了一个小村庄,称为天街村。

    送这小女娃到太素宫,恰逢这林夫人在讲斗母元君事迹:“斗母降以大药垂医治之功,愆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疗病疴……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张大婶好容易待她讲完,说明情由。

    那林夫人望向女娃,睡得正酣甜,恬静如水,月华如面,浑不知世事,先叹了一口气。张大婶以为不收。林夫人却道:“放下罢。”

    一晃十五年过去。皇帝已从德宗换成了顺宗,不一年,又发生了永贞内禅,广陵郡王承了大统。什么王叔文、王伾都成了祭刀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也都被贬。

    可对休宁的百姓来说,那些皇帝大臣都离得太远啦。最实在的还是年大旱,蝗灾盛行。说来也怪,半山的太素宫风调雨顺,从未有天灾模样,俨然世外桃源。山下实在住不得人,太素宫广开山门,又多建房屋,仍是供不应求,把山上唯一一条月华街挤得满满当当。

    人多了,生病的也多了起来,这事可忙坏了梨洛——林夫人把医术尽传给了当初那个小女娃,这小女娃倒也不负众望,天资聪颖,垂髫嬉戏之年就颇识花草树木之名,药理也基本通了。就是贪玩些,没个女孩子端庄模样。林夫人倒不以为意,一味由着她笑闹,还把自己的药园子全部交给她,别人全不许进。一直到冬日,蚊虫少了,疫病方止,村民陆陆续续又搬下山去,整理旧家园。太素宫众人也终于松得一口气。

    初冬的一天,山下送来一个半大孩子,不知何方人士流落到此,衣衫褴褛,灰头土脸。张大叔去砍柴遇到他时,就见他浑身长了大大小小的疮,恶臭不堪,口不能言,却死命抱住张大叔的草鞋,似是不甘年方总角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张大叔一时心软,便叫了伙伴,打了柴草架,把他抬上月华山来。进了药堂侧房,几个药娘子见了都掩鼻摆手,觉得应该是救不活了。恰好梨洛路过,也知此人病入膏肓,可是小小年纪未曾亲见过死亡,更不用说让一个还有气的人自生自灭,所以夸下海口,并使出浑身解数,要大家看自己本事。

    这一个月,梨洛除了日常看诊外,对这个看上去比自己还小的半大孩子精心照料,各种银针方剂通通用上,那怪疮却是越烂越大,几乎见骨。最后梨洛把太素宫的各种奇书药典都看了个遍,总算略有头绪,一天比一天有起色。林夫人见她不畏腌龃腐臭,亲把旧疮剜去,又每日换药,知道她心性纯良,一方面更为放心,另一方面又暗自忧心,不欲她见外面世界的丑恶,可是虽是师徒,早已待她如亲女,女大不由娘,难道要把她留在身边一辈子?

    转眼冬去春来,总算这半大孩子完全好了。自述名叫鱼注,绛州翼城人士,父母卖茶饭为生,很小就没了双亲,被一个盐贩当作家童带着山南水北的走。这次是接了一单生意,谁想遇到恶人,半路上把船开到僻静无人处劫了货物,又把他们绑了大石丢下水喂鱼。幸好自己水性好,凭着最后一口气反手解了绳结,又找了个芦管在冰冷的水下伏了一个时辰,入夜好容易上得岸来,又被不知什么毒虫咬了。将就着在林中穿行,头昏脑胀,不辨道路,失足从窄窄的山路上滚下,就人事不知了。一算年龄反比梨洛大一岁,却因生活困苦,身材矮小。原本就齞唇历齿,目不能远视,又因疥疮疤痕,显得面目丑极。

    梨洛哪里听过这种跌宕离奇的事情,却不在意鱼注的面貌,又让鱼注闲了多讲讲外面的故事。这一讲不打紧,惹出祸事来。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版权所有 https://www.yanqing123.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