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霍夫曼在凯特尔的陪同下抵达了设在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受到了莫德尔等人的热烈欢迎除该司令部重要将领外魏克斯、约德尔、蔡茨勒等人早已在这里就位。
斯摩棱斯克的位置十分接近前线特别是在去年秋季主动放弃勒热夫突出部后距前线只有大约200公里也就是坦克机群5-6天的冲击距离中央集团军群有一段时间曾将司令部设在明斯克但莫德尔上任后立即就将司令部位置前移至斯摩棱斯克——他的勇气可见一斑;魏克斯的东方集团军群编成后原本将指挥部设在基辅因为这次战役要配合中央集团军群作战他同样把指挥部带到了斯摩棱斯克因此一下子涌进两个指挥部的人马场面似乎有点儿拥挤。
霍夫曼对此倒是无所谓在乌克兰文尼察大本营关门后各集团军群指挥部的地位和重要性有了提高蔡茨勒自己的指挥部放在了明斯克不过一旦有重要战事开展时他基本都会扑在主力集团军群司令部所在地最近半年多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设在罗斯托夫的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
说起来很惭愧身为陆军总司令的霍夫曼已很久没有造访中央集团军群了就连莫德尔本人在其升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后霍夫曼也没见过。不过这不影响元首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大家反而觉得现在这样更轻松自如更能减少来自政治上的阻力与不切实际的要求整个作战指挥体系更为流畅。
看着人群中跃跃欲试的莫德尔霍夫曼很满意他喜欢这种朝气蓬勃的新生代不喜欢容克军官们的温吞水——像魏克斯、龙德施泰德这样的老派军官他总觉得似乎总有种隔膜在里面不过老帅有老帅的好处他们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比较得力而且深厚的资历也让人十分尊重。所以霍夫曼把龙德施泰德摆在了西线陆军位置的基础上让魏克斯元帅担任了由大量东方国家部队组成的东方集团军群司令官然后让莫德尔接替了魏克斯原来的位置。
实际上将莫德尔提拔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的任命是有很大阻力的——这任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时间莫德尔此时在资历上非常稚嫩的——1938年他还是个上校!在人群中完全属于小字辈别说与龙德施泰德、魏克斯这样的军中宿将没法相提并论比起古德里安克莱斯特、霍特等将领的资历也完全没法看甚至他晋升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时间还很晚当初排在莫德尔前面有资格接手这个集团军的将领超过了15人但最终是莫德尔拔得头筹结果过了半年多他又一跃成为集团军群司令官。
如果不懂什么叫火箭式提拔看看莫德尔的晋升资历就可以看到了如果硬要在陆军中找一个能相提并论的将领那就只有蔡茨勒后者晋升少将比莫德尔还晚。
不过霍夫曼没有被这种意见所左右他在发布任命时解释了原因:“现在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不是进攻是防守!我认为就莫德尔将军表现出来的勇气、决心和以往战绩来看我认为他可以挑起防御重任。”
这一点大家倒没有疑问因为德国国防军一贯以来的主导思想就是进攻闪电战、装甲集群等战术都是为进攻而生论进攻能力一批人抢着做第一古德里安、霍特、克莱斯特都是赫赫有名的闪电战急先锋;但论突出的防御能力除了戈特哈德-海因里希似乎就只有莫德尔了而前者对党的态度一直很不积极再加上毫不掩饰的宗教信仰属于被控制使用人群。即便霍夫曼本人对海因里希没有成见自他以下的四巨头都是有想法的如果非要在两人中做出选择党内一边倒地力挺莫德尔就连蔡茨勒本人也认为莫德尔更合适些。
莫德尔的司令官职位就这样稳定了下来。不过军队资历向来还是很重要的既然莫德尔的位置要保住霍夫曼便在其他地方进行了调整:由于南线兵力集中霍特集群、克莱斯特集群在指挥上统一归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但级别定在集团军群一级等于也变相晋升了霍特和克莱斯特的职位;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虽然只挂着集团军司令官的头衔但因两人都得到了元帅节杖再加他们负责的战略方向都算是独当一面、直接对总参谋部负责因此也被定为集团军群级指挥官;同样归属于该级别的还有西线陆军司令官龙德施泰德元帅和后备军总司令勃洛姆堡元帅。
在陆军总司令之下级别相当于集团军群级司令官的实权指挥人员一共达到了8人再加上蔡茨勒基本就构成了核心班底。说起来陆军的编制与人事制度是有特殊之处的——海空军都有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唯独陆军没有副司令。不是不能设副司令而是总参谋部在陆军传统中地位很高要不是霍夫曼自己兼任了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在勃劳希契时代总参谋长哈尔德甚至可与总司令分庭抗礼。
鉴于蔡茨勒资历较浅霍夫曼一直在思考设立陆军副司令他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对象是曼施坦因认为唯独只有他配得上“司令官中司令官”的位置而且曼施坦因为人还比较圆滑自己属于老牌容克世家但由于平民出身的新生代们关系良好类似古德里安的刺头行为是干不出来的。但有一件事让霍夫曼颇为头疼——曼施坦因的胃口很大甚至在看他看来已够得上好大喜功的标准。
春醒战役休战期曼施坦因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方向发动牵制性进攻配合南线作战以外还通过约德尔向霍夫曼提出了一个中亚计划——即让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军全体与克莱斯特集群大部分共计动用50万左右的部队在里海北岸登陆从后方横扫苏联腹地——不是从东往西扫而是从西向东扫即通过后世的哈萨克斯坦扑向乌拉尔山通过侧翼包抄与后路断绝来迫使斯大林投降。
战略理由当然是非常明显的:突破里海北岸防守后后面俄国腹地一片空虚兵力也很有限只要补给跟得上德军横扫起来会非常轻松;但问题恰恰也出在补给上虽然里海通道历史上是南线租借物资的重要运输通道但霍夫曼不认为德国目前有能力通过里海为前线运输足够50万人的补给——这可是货真价实的50万机械化部队不是3万、5万要是丢了的话那德国可就要完蛋了。曼施坦因当然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问题但他寄希望于神奇的施佩尔让后者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霍夫曼好几次都在想如果自己有美国人的补给能力那这个计划他会毫不犹豫地批准放行可问题是德国的后勤能力虽然已比历史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比起美国来差距还是挺大再加上德国还有非洲、南美、亚速尔一系列战略方向要兼顾不可能把所有宝都压在这上面。成了当然皆大欢喜不成的话其他方向就崩塌了。
最令人痛苦的是他到现在还分不清楚这究竟是曼施坦因的真实想法还是对方为迎合自己而故意提出来的大计划就连约德尔和凯特尔也目瞪口呆一时间判别不了利弊。好在这事还不着急完全可以慢慢筹划、从长计议。
除了这个大计划令人举棋不定外指挥与人事层次的调整也到了迫切需要调整的时刻了。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军完成中东战役任务并加入南线战场再加上非洲战役即将结束霍夫曼发现自己面临战略方向与布局的再思考必须重新对兵力部署、指挥层次和架构再进行调整。
可如何进行调整他还没完全想好——到底是对苏总攻还是对英总攻?这决定了100万级别兵力和大多数战略物资的重新布局。就是最简单的人事问题也足够令人头疼——一方面要考虑能力与资历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方方面面平衡最后他决心暂时搁置这些长期想法先全心全意打完城堡战役再说。
虽然用了与历史上一样的名字但两次战役的内涵显然是不一样的这次的目标在于向莫斯科突击。
关于具体战役目标的选择莫德尔代表中央集团军群提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勒热夫-维亚济马另一个是图拉。前者是从西线进攻莫斯科打算重演台风战役的套路后者是以奥廖尔为出发点从南线进攻莫斯科这是台风战役中试图从南线迂回的套路。应该说都不是什么新东西。
争论很久后众人就一点意见达成了一致:城堡战役不是主攻方向目标暂时也不是莫斯科——霍夫曼认为还不到发起第二次台风战役的时间这次目标很明确通过模拟台风战役来吸引红军重兵为春醒战役第三阶段创造机会。(未完待续。)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