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型整编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已超越两个苏联坦克军的实力考虑到此时的苏联坦克军中还装备了部分轻型坦克再加德军在坦克性能与人员素质上的优势一个整编装甲师战斗力足以抵得上一个苏军坦克集团军(通常辖有3-4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拥有550-650辆坦克)而这样的整编装甲师全德国目前只编成了两个且全在南方集团军群中——第一个是第16装甲师另一个则是警卫旗队师。
除此以外曼施坦因又将3个虎式重装甲营和12个独立火箭炮连也配属给一线部队使用在顿河流域的主要突击方向集中了1000多辆4号或者虎式坦克再加压倒性的空中力量整体攻击能力十分强大打得罗科索夫斯基上将的顿河方面军节节败退——他只有一个坦克第4集团军是故曼施坦因有“推进速度过快”的俏皮话。
对新的整编师编列思路一开始各主要将领中只有古德里安坚定不移地持赞同态度认为装甲师应具有350-400辆装甲力量他甚至希望将突击炮营也换成坦克营因为实践证明突击炮在防御时是一把好手但进攻作战中的效能依然不能与坦克相提并论包括曼施坦因等一线指挥官均对此抱怀疑态度认为新编制规模过大指挥起来并不如意与其在2个师里集中700-750辆坦克(或突击炮)还不如将其拆分为3个250辆坦克左右的一般装甲师。但两个样板师实际编列完成后整编师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一方面是指挥优势完整4单位制整编师确实指挥起来要比3单位制的普通师要复杂但由于取消了军一级编制集团军可直接指挥到师集团军司令部—整编师—团这样的命令传导体系其复杂程度低于集团军—军—普通师—团的传递系统而且首批完成整编师换装的4单位制装甲师指挥官——无论是胡贝还是迪特里希都是赫赫有名的骁将指挥水平有口皆碑。霍夫曼的想法很简单与其让平庸指挥官带领一般部队不如让优秀将领多带一些兵力。
另一方面是兵力配置问题同样人数的4单位制的整编师比3单位制的普通师拥有更多作战兵力——这话听上去很矛盾明明兵力一样怎么会出现整编师比普通师拥有更多作战兵力这样的怪事?原因就在于构成不同前者拥有更多的近战(野战)兵力不管一个师有多少人马实际能投入作战的只有近战兵力当近战力量损失殆尽后该师就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同样4万兵力750辆坦克(突击炮)整编师只需2个师长2个装甲团团长和8个坦克营长而普通师需要3个师长3个团长和9个营长后者比前者多出师、团、营各一级指挥部和相应的警卫与保障力量能投入一线作战的兵力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优化兵力构成强化一线战力是霍夫曼一再坚持的想法他知道历史上国防军兵力编组中存在的问题:一个是战斗兵力与支援、保障兵力不成体系空有总兵力却缺少实际作战兵力最突出的典型就是空军所以第三帝国总兵力虽然巅峰时期高达1200万(三军总人数+后备军+党卫军+辅助军事人员)但使用起来总感觉捉襟见肘;一个是习惯于组建新番号而未优先补充老番号部队甚至为组建更多新部队而一再往编制里掺水重点装备越来越少表面上看部队数量很多实际上打起来两个新番号师不如一个老番号师等“国民掷弹兵师”这种名称的部队出场时基本已可以宣告投降了。
霍夫曼虽然在经济上进行了总动员但兵力上并未进一步动员相反还在1942年夏季950万兵力的基础上进行了削减。到1943年2月末最高统帅部重新统计时德国武装力量总人数约为900万包括:野战陆军440万陆军后备军130万空军140万海军60万武装党卫军25万和军事辅助人员105万。
其中变化最大的是陆军后备军在1942年夏天180万兵力的基础上一口气净减少了50万其中70万增补到了陆军(同期增加了30万新兵员净减少40万)还有10万后备军因年龄偏大、身体情况不符合要求而被清退。空军在一线飞机总数翻一倍的基础上兵力直接减少了30万冗员大量被清退到了陆军和其他辅助部门海军总人数表面上基本不变但实际由于海军作战舰艇吨位和飞机数的增加以及陆战队的建立其一线兵力比重提高了很多。通过这样的调整霍夫曼第一次将德国武装力量实际一线作战兵力比重提高到50%以上而清退的50万壮劳力可以投入各个生产岗位发挥更大价值。
同时由于没有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阿拉曼等战役的损失再加上北方、中央两个集团军群一片平静德军一线精锐陆军兵力比历史同期增加了近60万——霍夫曼正是靠着这批精锐部队中的一半拿下了北非与中东战事的胜利。
霍夫曼看过档案与原始数据:德国1925-1927年间的婴儿出生率基本维持在2%左右(该年龄段人口将逐步年满18岁而适龄服役)1927年当年甚至只有184%考虑到当时德国总人口只有4500万人这意味着在满打满算的情况下年新增服役人口只有40余万(男子)即便加上奥地利和其他一些地区的德意志民族适龄人口年新增总适龄人口也不会超过55万。在得到这个数字后他终于从人口角度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1943年年初在斯大林格勒和北非彻底失败后德国走向最终崩溃——这两次大战整整损失了60多万部队(包括死亡、无法重返战场的负伤与被俘总人数)该数字已超过了全年新增适龄服役人口!
基于这样的人口数字他给凯特尔下了一个在后者看起来十分怪异的数字:德国武装力量月平均永久损失人数不得超过5万人。考虑到第三帝国面临的战场范围已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这数字简直低到令人发笑。但几个月盘点下来凯特尔惊愕地发现由于东线恪守了没有高交换比宁可不打的条例该数字从未被突破损失最大的一个月也不过刚刚5万出头。从1942年10月到次年3月半年间总兵力永久损失不到20万人——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缺口被轻而易举地从后备军抽调的力量给补上了不仅完全补上前线兵力还开始大量增加甚至还能额外编列出一个东方集团军群来担任战略预备队。
兵力损失减少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后备军能按部就班地展开训练当红军将各种各样的男人甚至女人直接推进部队、拉上前线作战时后备军总司令勃洛姆堡元帅还再让德国新兵接受为期12周的强化训练如果是装甲兵、炮兵、工兵等技术兵种训练周期高达20周。新兵完成强化训练后也不是直接从新训营送往野战部队而是先到野战部队的“衔接训练大队”报到并按照国防军特有的两阶段式新兵补充系统运作。
该衔接训练大队(营级单位)除接收由新训营送来的新兵外由野战医院出院的伤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到这里衔接待命然后新兵老兵再混合编组接受3-4周的合成战术训练通常每个师独立拥有3个这样的训练大队这个过程可以让新兵适应野战部队的实际状况在实际下部队时能有认识的老兵这对新兵心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锻炼老兵的指挥与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了部队的向心力。
这种训练和补充机制在霍夫曼看来非常重要第三帝国能在装备、人数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打胜仗完全就靠了这套体系而当过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局长和国防部长的勃洛姆堡元帅显然比任何一个前任都能深切领会这套体系的重要性再加上一心想巩固提升自己在元首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干得比较出色。
“看到新编制取得成功我就放心了。”霍夫曼笑道“凯特尔总长一直为这件事煎熬得睡不好觉最起码这次回去可以睡个好觉了我相信他今年一定能完成12个装甲师的整编任务。”
凯特尔只能苦笑着摇头目光只看着施佩尔那意思很明显:你生产出足够的装备我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一堆人在指挥部里观察地图和沙盘判断各部队进军情况正说话时电话铃声忽然响了起来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韦勒中将接了电话后问道“元首这是胡贝将军利用大型步话机打来的无线电话您想不想听一下战地的声音?”(未完待续。)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