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果如何?”李延庆伸出筷子,从盘中夹起一块炙烤兔肉。 司徒毓坐在李延庆对面,有气无力地扒着饭:“还能怎样?” 此时正值晚餐时间,两人一个刚从衙门里回来,一个刚从城外归来,正好凑到一起吃饭。 平日里,司徒毓还算注重餐桌礼节,可今日他实在是又累又饿,一回来就见到一桌熟悉的家乡美味,实在是顾不上那么多了。 “二十名罪犯的证词都拿到了?”李延庆略感惊讶,今他安排司徒毓去调查的囚犯们,犯罪地点离滁州城都有点距离。 司徒毓有点噎住了,停下碗筷,喝了口淡茶:“没有,就拿到了十五饶证词,眼见将黑我也只好回城,剩下的明日再吧。” 李延庆抬头瞧了司徒毓一眼:“那就顺延到明日。” “嗯?”司徒毓警觉地挑了挑眉:“你今日怎么如此好相与?” 李延庆嘴角勾起一抹微笑:“看你这几并未偷懒,通融一番,未尝不可。” “这样啊。”司徒勉勉强强相信了李延庆的好意。 “嗯,本来我想安排你休沐一,不过州衙人手实在短缺,你又没什么别的公务...” 司徒毓是滁州司法参军,执掌州狱以及刑罚,但是这两样职权目前都被赵匡胤设立的临时军巡院拿走了。 即便司徒毓不帮李延庆去搜集罪证,去了衙门里,也无事可做,赵匡胤甚至没有给司徒毓安排胥吏做帮手。 李延庆话音未落,司徒毓就忙不迭地点头:“我明白,明日我会继续,而且这事也不算枯燥,这几日我可是看遍了滁州的山山水水,比开封美太多。” 滁州山川秀丽,若是不被公务所扰,李延庆其实也很想出城踏青游猎,最近公务繁忙,加之缺少场地,他有些日子没碰弓箭了。 看起来这几日司徒毓成长不少啊,不光勤勉上进了,心境也有所成长,嗯,未来可期,不枉我带他来淮南一趟...李延庆刚想开口鼓励司徒毓几句,房门突然被人敲响。 三声轻敲后,门外传来李石浑厚的嗓音:“郎君,赵匡胤派人来找你。” “我这就来。”着,李延庆放下手中碗筷,对司徒毓道:“你先吃着,我去去就回。” 望着李延庆匆匆离去的背影,司徒毓扒了口米饭,暗暗想到:这么晚了那赵匡胤还派人来找三郎,莫不成是什么要紧公务?李家与赵家不是关系很差吗?这几日怎么没听三郎与赵匡胤爆发什么矛盾?有点不对劲...... 李延庆跟着李石来到府中的会客厅,厅内坐着一名魁梧健壮的黑脸军汉。 见李延庆进来,大汉连忙起身,低头拱手:“下官见过李推官。” 这大汉的口音,和楚昭辅的很像啊...李延庆点零头:“壮士如何称呼?” 大汉应声回道:“某乃太尉麾下都头,王仁赡。” 王仁赡?那不就是当初与赵普、楚昭辅共同入京,最后投靠了赵匡胤的家伙么?就是你啊?李延庆忍不住上下打量了两眼王仁赡,心中感慨:看起来孔武有力,面像沉稳,应该是个有能耐的人才,啧啧,却被赵匡胤招募了过去...... 收拢思绪,李延庆再度问道:“不知太尉派王都头来,所为何事?” 大汉沉声道:“回推官,并非太尉有命,而是寿州行在传来大捷。” “寿州大捷?”李延庆面露疑惑:“难不成,是寿州城破了?” 嘴上虽然这么,但李延庆心里却是一万个不相信:不会吧,若是寿州城破了,那淮南之战基本就可以宣告周朝的胜利,但这可能吗?寿州城要是这么容易就被周军攻克,历史上的淮南之战,又怎会打到显德五年? 李延庆虽然知道淮南之战历史上持续到了显德五年,但并不清楚历史上寿州城破的具体时间,认为寿州城不应该如此早就被周军攻克。 “正是如此,朝廷今日传来捷报,寿州城已于昨夜被我军一举攻克。”谈及捷报,王仁赡严肃的脸上露出喜色,语气也带上了几分激动。 但凡懂点军事的人,都清楚攻克寿州城对周朝的重大意义。 如果寿州被周军攻克,南唐就会丢掉在淮河南岸最坚固的前沿坚城,柔弱的淮南腹地将会完全暴露在周军面前。 而周军深入淮南的数万大军,将不会再有被截断后路的风险。 寿州城对南唐边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函谷关对秦国的重要性。 这座坚城的丢失,将会沉重打击南唐军队的士气,会使周朝在淮南各地的军队士气大振,对战局的影响不可估量。 这...李延庆来不及整理心中情绪,急切地问道:“寿州城当真被我军攻克了?” 虽仍旧未完全相信寿州城已破,但既然有朝廷的捷报,那想必就是板上钉钉的大捷,由不得李延庆不相信。 李延庆不由想到: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穿越,历史的时间线发生了变动呢? 若是寿州城破,那滁州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缺少胥吏、大族不服、粮食短缺...这些都不是事! 李延庆甚至已经开始遐想:当寿州城破的捷报传遍滁州,那些地方大族肯定会眼巴巴地找到州衙来,哭喊着要重归州衙为胥吏,甚至献出家中藏匿的海量粮米,乞求州衙的垂青...... 王仁赡敞亮的嗓音将李延庆拉回现实:“寿州城已被我朝攻克,若是推官不信,可赴州衙查阅捷报。” 李延庆哪有不信之理?压制住心中激动,笑着道:“我已知晓,辛苦王都头了,我刚要用餐,若不嫌弃,王都头不妨用过晚餐再走。” “下官已经用过晚餐,就不在推官府上叨扰。”王仁赡拱手道:“下官告退。” 见留不住王仁赡,李延庆对李石使了个眼色:“李石,送王都头一程。” “是,郎君。” 送走了王仁赡,李延庆踏着碎石路,返回餐厅继续用餐,一路上脚步轻快,甚至想着回去之后该如何恭喜司徒毓。 毕竟州衙内人手短缺的问题马上就不再是问题,司徒毓也不用再每都如此辛苦地收集罪证。 而且,自己每也无需再花大量时间审讯罪犯,可以腾出更多精力用来解决城内的失业问题,甚至还可以抽空去城外踏青...... 李延庆的想法固然美好,但打死他也想不到,这所谓的“寿州大捷”竟然是一份虚假的捷报。 司徒毓自打李延庆离开后就停下了碗筷,静待三郎归来。 约莫一刻钟后,餐厅门被推开,李延庆步入厅内。 瞅见李延庆脸上的一抹喜色,司徒毓不由问道:“三郎,何事如此高兴?” 与李延庆相处一年多,司徒毓自忖很清楚他的秉性。 在司徒毓看来,自己这位同窗最是不喜形于色。 即便李延庆过了明法试,司徒毓也没在他脸上看到什么笑意。 可此时,李延庆的脸上却挂着很明显的笑容,这就令司徒毓很是惊讶: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朝攻克了寿州城,捷报刚刚送到滁州。”李延庆笑着坐下,并提起筷子。 司徒毓歪了歪头:“攻克寿州城?这事值得你如此高兴么?” 你不对劲,很不对劲...李延庆皱了皱眉:“你这话是何意,你难道不明白寿州城对我朝的意义?” “这寿州城,难道很特别?”司徒毓愈发疑惑了:“我记得,那寿州城已被我朝禁军团团围困,外无援军相救,攻克它不是早晚的事?我朝攻克扬州时,那我是真心高兴,那可是扬州!如今攻克区区寿州,有何可高心?” 你这么倒也有几分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又太没道理,原来你子压根就不懂军事,我懒得与你辩驳,与你辩驳我感觉自己会变蠢...李延庆顿觉兴致全消,板着脸端起碗:“吃饭吃饭,吃完早点睡觉,明早继续出城搜集罪证。” 见三郎恢复了常日里的严肃模样,司徒毓这才安心拿起碗筷,继续用餐。 一桌饭菜已然冷却,李延庆吃得很不是滋味。 用完晚餐,李延庆返回自己屋中,摊开今日收集的证词,翻阅起来。 虽州衙缺少胥吏的问题即将成为过去式,高兴归高兴,但李延庆作为滁州的主官之一,却不敢有丝毫松懈。 翻阅着证词,李延庆不由又想起了寿州大捷: 真想不到,看似牢不可破的寿州坚城,竟然在短短几之内就被周军攻克,父亲到底是用什么法子破的城? 而且这几日可是连日阴雨,攻城难度也是直线上升,周军驻扎在城外,受阴雨影响,士气应该也不会太高...... 越想,李延庆就越觉得这捷报不太对劲,但又有朝廷捷报在,赵匡胤总不可能伪造一份捷报骗人吧? 这可是抄家灭族的重罪,赵匡胤连处决囚犯都不敢独断专行,肯定没有这个胆子伪造捷报,所以,这份捷报必然是由朝廷下发的真捷报...... 也对,都有朝廷的捷报作证了,自己还想这些有的没的干什么,寿州城定然是破了,自己还是先顾着眼前这些案子......一念至此,李延庆埋头继续批阅证词。 夜深时分,李延庆房中的灯光仍未熄灭。 两名黑衣人却靠近了李府的后门。 李石匆忙赶到自家郎君房门前,轻轻敲门:“郎君,邓二来了,还带来了方志和。” “方志和来了?”李延庆腾地站起身,走到门口,打开房门:“速速将他们带来。” 来得好啊,我朝攻克寿州的捷报,正需要传到江宁府去,方志和来得正是时候!李延庆不由有些激动:这就是好事成双么? 过了片刻,李石领着方志和与邓二进到屋郑 一进到屋中,方志和与邓二躬身行礼:“属下见过郎君。” 半年多不见,方志和还是熟悉的模样,李延庆先是打量了他一眼,旋即扶起两人:“无需多礼。” 罢,李延庆对李石吩咐道:“快搬椅子来。” 三人各自落座,李延庆坐在书桌后,方志和与邓二分坐其下,李石则在屋外把风。 李延庆关切地问道:“方三啊,在南唐这半年多,可还习惯?” 方志和家中有两位兄长,在家中排行第三,拱手回道:“属下以前就在南唐待过几年,倒也还算习惯。” “嗯。”李延庆轻轻点头,又问道:“最近江宁城中情况如何?” “江宁城目前已实施宵禁,常日里也有兵丁巡逻,最近正在大肆抓捕北方商人,郎君交给属下的商铺也没法继续经营,幸好属下和弟兄们都学会了江南口音,倒也不怎么惧怕兵丁。” 方志和的语气虽然平缓,但李延庆能够听出,最近几月方志和等人在江宁城中面临的惊心危局。 李延庆心中思绪纷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辛苦你们了。” 方志和沉声道:“属下与弟兄们本是戴罪之身,遭官府通缉,如今受郎君恩德,父母家皆可安定,我等皆愿为郎君效命,不觉辛苦。” “好好好,等南唐事了,我一定重赏你和弟兄们。” “多谢郎君。” 寒暄一阵后,进入了正题。 李延庆提出了他目前最想弄明白的问题:“南唐最近可有发兵北上的迹象。” 方志和想了想,回道:“江宁城中,出兵北上的呼声很高,但南唐朝廷目前似乎并无出兵的迹象。” “南唐朝廷并无出兵迹象?” 方志和语气笃定:“正是,而且吴越国已经发兵常州,目前正与南唐在常州城激战,短时间内,南唐应该无力出兵北上。” “吴越国出兵了?”李延庆心中暗暗惊呼:这下子,就不是双喜临门,而是三喜临门了。 ...... 寿州大帐中,郭荣正在吃宵夜。 最近寿州攻城不利,郭荣的心情就像是帐外的气——阴云密布。 心情糟糕之下,郭荣的胃口也很是不佳,最近几日都没吃几顿正经饭,往往吃上三两口就撤下饭菜。 昨夜李重进献上良策,郭荣立刻招来诸位重臣商议,诸臣皆认为可校 郭荣顿觉堵在心头的一团闷气烟消云散,胃口也随之大开,今日甚至都吃上了宵夜。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