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辰龙军他也有所了解,除去石龙象、玄策之外,还有八位老大哥级别的人物坐镇,除去韩东流、白龙旗目前调去了黑龙军,在玄策身边做事外。
余下六者,全都还在辰龙军内,当中又以最为骁勇善战的李存孝为首,于当中担当扛旗手的职位。
一番思量。
自是先拿李存孝开刀才能最大利益化,从而真正的震慑到辰龙军。
;呵呵,不是我想杀了你,而是你挡了路,不得不死啊。焦无道叹息一声,世道无常,或许说战场无情。
你李存孝站错了队,故此会面临这样的结局,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大人物之所以傲立云端,令众生仰望,并且穷尽一生都为之追求,无外乎就是手握生杀大权,想要谁死,谁就得死!
燕京的气氛于这之下,凝重的程度,竟丝毫不输给两年前石龙象同皇族开战前的时刻。
月上枝头,星满银空。
换做以往,入夜后的燕京更为璀璨,亦是无数人这一天生活的开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
然而,今朝的深夜,似就连吹动的夜风也都带起丝丝杀气。
已许久都未曾发动过的禁宵令,竟罕见的在此出现!
整座燕京,从边江,到城区,从内院到郊区。
足足数百里之地,竟安插了大量岗哨,特别是内院到降龙广场这一段路,更是被限制了人流,入夜之后,更进行了大范围的禁足,不准闲杂人等靠近这片区域。
此外,最让人感到吃惊的还是,这只突然出现的番号军,竟全打着青龙军的旗号。
顾名思义,这也是焦无道嫡系军,而这一道道指令也是自他口中发出,上下一体,无数人纷纷配合。
可却因为来的太过突然,所以根本没人知晓发生了什么事,数次问去,上面也只是回应了寥寥数字:防患于未然!
防患什么?
如此大张旗鼓的动作,并且还调出了自己的番号军,引得无数方人配合。这真的只是防患吗?
还是另外一种,无声的震慑!?
一夜间,看似死寂的燕京,却爆发出了史无前例的议论之声。
而此时的石龙象,好像都没听到从燕京内传出来的种种声音一般,闲情洒脱。
一盏清茶。
一轮羞藏于乌云中的明月。
石龙象两指压过一本书籍,就这样平静的望着窗外安详到反常的世界,回味着两年前燕京的模样。
其实这趟回来,他还挺想去找找旬以南的,看看他退休后的生活到底怎么样,看着眼下如此大变化的燕京,又是怎样感想呢?
;挺有意思的。
车窗轻轻拉上,月夜的一切,同他再无关。
次日一早。
本就喧哗、压抑的燕京突然就引来了一件大事,这就像是一颗炸弹般,狠狠的炸响在了燕京之巅,让本就紧绷的众生们,刹那色变。
原来是辰龙军内部分化严重,山头对立,为保证辰龙军能够顺利出征,且避免纷争,故此青龙军连夜抓人,以此镇压内乱。
昔日扛旗手李存孝,因坐视不管,任由辰龙军内乱闹大,玩忽职守,德不配位,故此革除军籍,等候审查。
;我焦某做事,向来秉公执法,铁面无私,辰龙军若胆敢再继续恃宠而骄,胡作非为下去,站在大是大非的立场前,焦某便是错杀一千,也绝不姑且一事!
事后,焦无道给出像样解释,义正言辞,慷慨激昂。
仿佛手持公道尺,谁敢越矩,他便打谁,绝不因为是无敌之师的辰龙军就心存顾忌。
然而这样表面的话,又有几个人会当做一回事呢?只不过在这一事后,前面那些人的种种猜测,也是直接成为了事实。
磨刀霍霍,终于是露出本来面目了吗?
而在石龙象接收到这通消息之后。
又通过内部人员手里,提前拿到了一份文书,派头六字,便是醒目直接:讨石龙象缴文!
尾款,焦无道!
石龙象不由哑然而笑,退役两年,其人早已不在朝堂之上,如下却因这场争端从而成为焦点,更还成为了被讨伐的对象?
当真越来越有意思了啊!
轻轻压下这份文书,仔细品味着窗外风景,虽燕京气氛沉闷至极,但这个夏天该来还是到来。
空气中已微微有所燥热,而这种临近盛夏之时,往往也最为惊心动魄。
相较于两年前他离开时,那年初头,大雪刚过。
原本想一走便永不再回来,说到底,还是真感觉累了,燕京繁华不假,可却迟迟都充满了勾心斗角,以及对他的觊觎。
他不想让自己身边的人也一直身陷囫囵和舆论中央,故此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
本以为这一走,便是彻底的作别,往后此生,他关心的也唯有皇族之事,国家局势、燕京变化,什么也都于他无关。
但是...
天不遂人愿。
新一轮的掌权者的确需要他离开,而这种离开而随着时间的迁移,以及他们权利紧握之后,变成了那种死人的离开。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而时下,敌国尚在,可有些人的大刀却已按耐不住。于这一点上,其实石龙象内心比谁都还要清楚。
所以一开始也早便有心理准备,只是这一天真到来时,心中说不难受绝对是假的。
这两年他其实也并未就完全消失。
后面十月长征,知晓者就绝对不在少数,不过那时候新一轮的掌权人也才刚刚上任,外加有龙雪相随,故此无法对他做些什么。
现在,他们上下一体,也是终于可以借此机会将石龙象主动逼出,先令其不得不召回辰龙军,从而掌控这只充满隐患的番号军,再一纸讨书,直接定罪。
石龙象自然没有已自身死,而为他们让道的觉悟。
毕竟他倘若真死了,无论是肖紫兰母女,还是盘踞于金陵中的秋族,全部都要遭受巨大牵连。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有罪,举族皆诛!
从古至今,无数血淋淋的例子就在眼前,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经历。
故,又有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