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初来乍到,须先狗着

小说:斫宋 作者:面包不如馒头
    李寇心思深沉并不以钱到手为安,周围流民虎视眈眈一旁张大户心怀怨愤。

    此时应当有一个暂且避开这地方的去处。

    有些事倘若暂时无法破解,那就在远处观望片刻。

    他自那张大户手中接了飞钞,火光下细看时心里不安。

    这不过寻常纸钞而已,粗陋使他这样见惯后世纸币的人十分嫌弃。

    这样的纸钞能防得了假钞

    不过,李寇也知晓古代也有“密码”。

    他记着在电视剧中看到过所谓“连号钞”的剧情,当时把那一团足有数十张的飞钞拿在手里仔细研究。

    纸钞上先有“为泾原路粮行团社用”的字样。

    中间则只有一连十几个印章,有的显示出某粮行的字样,也有的显示出某人的花押,有一个很特别的印章,竟做成葫芦状里头阴刻着一团模糊的图案,仔细分辨才能认出“渭州三百亩塌房主人”的字样,但上头又阴刻一个奇怪的图案。

    这又是什么东西

    三百亩塌房又是什么东西

    李寇绕开这些先不问,只往纸钞中间看。

    上头有“直千钱”的字样,又在旁边备注着一行“筹二等麦九十斤”。

    这倒让李寇奇怪了,古代的收成全看天气,有一年丰收,自然要有歉收的年份,这飞钞竟规定可以当二等麦九十斤,若是遇到歉收年份这些生意人岂非亏了

    “也不对,既然这些粮食商人敢筹划出飞钞,必然要有实物作为抵押,这不就是以粮食为实际价值的粮票吗”李寇这么一想便明白了,不由心下赞叹,“这些粮行倒也大气魄,他们规定无论丰还是歉收一律以这个价格定泾原路的粮价,经历几年本地歉收粮食紧张的考验,当地人自是愿意选择相信他们的钞票。”

    李寇心下也有些不安,他感觉到宋朝这个历史阶段大商人的影响力了。

    这些人是可以通过操控物价达到敛财的目的的。

    他能想到的就是当粮票看的飞钞可以起杠杆作用。

    同时他也明白了泾原路为什么会同意粮行出飞钞替代一部分货币的用意了。

    这里头恐怕少不了权和商的互相勾结和妥协。

    果然他在飞钞里找到了泾原路安抚使司的花押,同时又找到了秦凤路泾原路熙河路等多个转运使司的花押。

    帅司府和漕司为这些飞钞站台,飞钞又比大钱保值一些。

    那也难怪这些大户愿意收一些飞钞了。

    “这也没什么好得意的,无非只是比烂而已。”李寇心下想。

    用很容易受到影响的粮食作为基础发行的货币,实在太不稳定了。

    只不过他暂时并不了解这些,也并不十分懂得现代货币的发行因此也只是心中这么一想。

    李寇数过手中的飞钞,大的有“直五千钱”以及“筹二等麦四百五十斤”的大钞面值小的就是“直千钱”了。

    这么看来这些飞钞算是大面值钞票,一般人家日常用度也用不到。

    这又给了粮行及两司乃至宋朝朝廷调控市场的机会。

    “古人一点也不傻,只是条件没有达到那个地步。”李寇心中想到。

    二十四万七千钱全部到手,李寇揣好飞钞便将两个玻璃瓶半瓶酒交给张大户。

    张大户又看那两个塑料瓶子。

    李寇索性又给他增添了一个。

    张大户连忙问“又要作价多少”

    这厮是个很不爽利的人。

    李寇便直言要求再多些石炭,又要他取些白面来。

    张大户沉吟片刻,得知李寇要去铁鞭寺便卖他一个人情。

    “二十里路程,你们也不便带老弱小孩,不是洒家舍不得几百斤白面,只是这个恐怕不甚周全,这样,我叫脚店的帮闲,算你三间大房,整十日,你饶我一个瓶子,如何”张大户问。

    李寇道“只怕我们没有身份”

    “这个不难,有钱便是。”张大户并不以为意。

    他是看朱文是个读书人的面子。

    李寇心下明了,索性又取个药瓶叫张大户并做三间房一月。

    张大户算计下来到底是赚了,又看那药瓶褐底微微透光,虽小巧但也精致,便也允了所请。

    两厢交付完毕张大户便不耐寒冷,小心抱着所得往河堤走去。

    他留下两个健壮妇人,那是带朱文一家去脚店的。

    朱夫人却说今日只在这里等着。

    朱文也说等天色晚些归来一起去了最好。

    他们并不信那张大户的承诺。

    只是李寇心中有计较,那些流民里出几个歹人,若劫持了这老小四个人,那又是一桩麻烦事。

    朱文笑道“只怕这渭州城里,此时最周全的便是这河道了。”

    河堤上有军卒巡逻,流民纵然有几个歹人也不敢闹事。

    朱文又低声道“倒是过两日天暖了,筑城的时候才是乱局。”

    李寇并不明白也未尝得知流民修筑城池是怎么回事。

    他遵从朱文的意见,这是比他熟悉这个时代的人。

    “所谓流民筑城,实乃古法赈灾手段而已,既安抚流民,又修缮公事。”朱文笑道。注1

    这莫非就是以工代赈么

    李寇颇有些惊奇,他只说这法子是近现代才有的。

    倒是在穿越书里瞧见过主角提出以工代赈的法子,登时赢得万民感激涕零大佬称赞有加。

    原来古人早就想到这个法子了。

    既安抚流民又能修补破损的工程,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法子。

    朱文一介落魄的读书人也对此习以为常,想来宋代每有灾荒便有这以工代赈的政策。

    这样看来古人早已有了这个举措,最迟宋代已经形成了一种赈灾的政策。

    李寇遂稍稍安心,他本想着要天明先寻粮行兑换粮食。

    这时天边显一抹鱼肚白,片刻间白光侵略黑夜。

    河道里天光浸润大概模样显了出来。

    李寇一瞧,大约猜测这里应当是千年后的水桥沟。

    自此往北而去约里,便是他家新买的房子所在小区。

    若是以此再往东东北方向去,翻越两个山梁或者沿泾河一路往东到六十里外北上进山便是他魂牵梦绕的老家。

    想到这里,李寇忙忍住心头思念急问朱文“州府如何安排我等流民”

    朱文正与浑家交待事项,看他模样并不是个大男子,与浑家说话很是细心,夫妻两人倒是个和睦的感情呢。

    李寇这么一问,朱文当即答道“天暖时修筑城墙,一是安抚,二是活命,免得教流民席卷州县落为流寇,但凡有一口吃的,哪个愿意落草为寇这第三么,便是甄别流民中的强壮者,有愿意从军的编入土兵或充弓箭手,有好武艺的可直去禁军边军出力了,至于其余人等大都是分编开来,有家产者或经营铺席,或购置田产,无田产者则编入户籍,或租赁官田,听漕司及州县衙门分拨,或为当地大户聘请,要么佃当地富户家田产,要么为城中大户当个帮闲少君作何打算”

    李寇心下有了计较。

    他对这世道一概不知,虽有一身好武艺但那又能打出几亩田地倒不如以手头这二十万大钱,寻漕司买下老家那个山沟,先静观着世道是个什么样子,瞧得清楚时,或隐居山野或跃身跳进这滚滚红尘,那也是自在选择的。

    此时不可随意定去留。

    纵然是要从军,也须知晓这世道是个什么样子。

    若不然纵然凭着认识几个大字有一首好武艺,那也不过当个这世道里的睁眼瞎。

    那如何了得呢

    “地,农之本者也。前宋时官田私营,富可兼并州县,贫者尚有从商之路,而战事起,商路绝,民无存焉。后宋时,北人南下,与南人争地,地尽,而商事穷,既无人口,又乏钱、粮,遂无地者从军,意图北伐,又有奔投帝者众,待北人耗尽,后宋怠,此前宋之所以亡于仁、哲土地兼并之风益盛时,而后宋亡于先天,此所谓农事亡,前宋亡,农为商挟,后宋所以不存也。农者,天下事,所谓无农不稳者也。”

    李清照知世录李教相问对过宋论农篇

    注

    注1以工代赈之法古已有之,最早见春秋时齐景公时期,为晏婴实施,原文“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赈民”。见晏子春秋。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夏,江浙一带发生灾害,越州知州赵抹奉旨救灾,赈灾之外又招收三万流民修筑城墙,对灾民既发工钱又发粮食,同时以官府的名义向灾民借贷,“用厚计其工办法,使之赖以多得”。

    欧阳修知颍州时,也招募灾民修筑黄河大堤并修缮渚陂民田,可见以工代赈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赈灾手段。

    范仲淹在浙西时利用当地人信佛的风俗,也招募灾区民工以工代赈修佛寺。此事见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版权所有 https://www.yanqing123.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