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四章

    火车行驶了一段路后,车厢里的气氛才再次活跃起来。

    大家都是同龄人,也比较有话聊。亦清他们这一桌已经开始聊了起来,起头的是一个看起来就很活跃的男生。他先咳嗽两声,“要在车上呆2天呢,大家都自我介绍下吧。”这人的声音有些粗犷,“从我先来,我叫林向伟,家住城西,今年19岁。”

    坐在亦清旁边的一个长脸女孩接着道:“我叫曾梅,也是城西那边的,今年18岁。”众人一一介绍,轮到亦清的时候,大家都看着她,让她有点不好意思。亦清声音虽然清冷,但是声音却是软软的:“我叫顾亦清,家住在慎思楼,今年16岁。”亦清上学早,因此比周围的人都小个两三岁,其实她生日在12月,还没有满16岁,介绍的时候往大说了一点。

    旁边的曾梅惊呼:“竟然只有16岁,难怪看着有点小呢。顾同志,你上完高中了吗?”

    亦清笑笑:“已经高中毕业了。”

    众人对亦清都挺好奇的,虽然大家都穿着绿军装,但却还是有点不同。亦清的绿军装崭新平整,不像很多人打满了补丁。亦清肤色很白,绿色衬得她的皮肤越发白皙,阳光照下来整个人都在发光,不像其他人,穿着军装衬得脸色蜡黄蜡黄的。

    亦清也知道了其他人的名字,那个被顾父塞了糖的腼腆男孩叫做赵雷。

    火车的行驶速度不快,从京市去到他们下乡的江市需要两天两夜,所以大伙都需要在火车上解决吃饭和睡觉的问题。

    火车上是有供应饭菜和开水的,但是价格相对来说会比较高,大多数人都会自带干粮。

    上车时,顾母给她塞了一个袋子,里面装了一些吃的,像馒头、鸡蛋、饺子这些,数量不多。虽然天气没有前段时间炎热,这些吃食放久了也会变质,顾母之前就嘱咐亦清要她在饭点的时候去买饭吃。亦清对火车上的吃食不报特别大的期望,在她看来,火车上的东西还不一定有她家里做的好吃。

    车厢过道上随时有乘务员来来回回给乘客供应开水,穿着简陋制服的乘务员提着一大桶开水,穿梭在节节车厢,大声地喊着:“开水开水啊,旁边的人避着点,烫到了可不负责呢!”所过之处坐在靠近过道的知青们往里躲避。

    火车上刺耳的广播喇叭不断播放着“毛.主.席语录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伴随着车厢内的吵闹声、嬉闹声。这一辆火车越开越远,载着知青们对故乡的留恋,载着对农村的向往。

    到了饭点的时候,乘务员推着小车给不去餐车又没有自带食品的乘客售卖盒饭,盒饭用的是铝饭盒,量挺多的。亦清注意到大家都不怎么买盒饭,而是纷纷掏出家里准备的干粮,去乘务员那里打满开水后,晾凉之后就着干粮吃。

    也许是因为儿女们第一次离开家门,知青们的第一顿伙食都比较丰盛。亦清拿出了上火车时,顾母递给她的一个蓝色的布袋子。顾家给亦清准备的东西不多,现在天气还是有点炎热,吃的东西不禁放,容易变质。顾奶奶嘱咐亦清要她到时候去餐车吃饭。

    蓝色袋子里装了饺子、馒头、煎饼和鸡蛋。饺子昨天她和顾母一起包的,是她最喜欢的香菇猪肉馅。亦清揭开了饭盒,饭盒保温效果不错,一打开饺子还带着点余温,皮薄馅大,白白胖胖的在饭盒里码的整齐。同时香气也向氤氲地向四周扩散开。

    不少人闻到了饺子的香气,但都只是默默地吃着自己的。大家都是从饥荒中过来的,深知粮食的可贵,前几年还有不少人因为没东西吃而饿死。所以大家都把粮食看得比命还重一些。一般也不会轻易去吃别人家的粮食。

    亦清突然觉得有些难以下咽,她好像看到了昨晚在灯光下的母亲的眼睛,如往日一样柔和,但却又带了些许欲言又止。亦清呆呆地望向车窗外面,都是她不熟悉的景象,不知道家人在做些什么,应该在家里吧,她这样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列车还没有走过四分之一,她却已经有点想念家人了。

    两天两夜的车程枯燥又漫长,车厢里慢慢地躁动起来。不知道是谁起头说要表演节目,燃起了大家的热情。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们正青春飞扬,丝毫不怯场。有人上去吹笛子,有人唱歌,有人给大家讲故事……就连坐在亦清旁边的曾梅都上去朗诵了一段主席语录,下来的时候脸红扑扑的。

    亦清坐在座位上安静地当一个听众,她向来不是很有兴趣参与这些。车厢里的表演使得有些拘谨的知青们迅速地熟络了起来,大家的距离也慢慢地拉近,欢声笑语洒满了整节车厢。

    列车走走停停,沿途经过不少的站点,也陆陆续续地有知情们下车。终于,在第三天的清晨,亦清到达了江市下属的一个县城——庆县。车厢里刺耳的广播提醒着他们即将到达庆县,整节车厢变得热闹、浮躁起来。知青们都起身开始整理行囊。

    亦清站了起来,动了动因为久坐而变得有些浮肿的小腿,她慢慢的收拾自己的东西。列车终于停下了,赵雷帮着亦清将她的两个大箱子抬了下去。

    几十个知青们在带领下向火车站外走去,整个火车站异常的狭小和逼仄,几十个人显得异常拥挤。亦清拽紧了自己的东西,让其他人先过,她在后头慢慢地跟着。

    火车站外面倒是比较开阔,入目的是灰黄的土路,矮小的平方错落在道路两边。亦=亦清虽有准备,但看到周围的环境还是有点震惊。她,是不是有点高估了知青的生活环境?这时,她还不知道她要去的地方将会更加的落后。

    一个队长模样的三十几岁的那人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开阔的平地上几个,那里已经站了好几个村民模样的人了。

    只见那个男人拿出了一个大喇叭,开始说话。他先说了一通歌颂知青下乡精神的套话,然后切入正题。庆县这次来接受知青的有6个大队,每个大队都会分配几个知青。分配的事情在知青们还没到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

    亦清被分到了第三大队的李家沟,曾梅和她一样,赵雷倒是不和他们一起,被分到了其他大队。分配完毕,亦清看见一个脸色粗犷的二十几岁的男人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朝着他们喊,“第三大队的跟着我过来。”

    亦清和曾梅以及另外一个男知青拿着东西朝他走去,这个男知青名叫。这个男人是李家沟的村民名叫李大虎,掌管队里的拖拉机,站在他旁边的面色黝黑,虽面带皱纹却依然年富力强的中年男人,正是他们李家沟第三大队的大队支书李有根。李有根不苟言笑,脸上带着几分严肃,看着这几个知青,他其实有点头痛。知青们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根本为他们大队做不了什么贡献,可是又不能推辞,只求这几个知青听话些,千万不要出现什么刺头。要是真出了什么事,他李有根当支书那么多年,也不是吃素的……

    李大虎带着他们走到一个颇有些破旧的拖拉机前,将他们把行李放好后,就载着他们往李家沟去了。

    拖拉机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着,在被太阳炙烤过的土路扬起了漫天的土尘。亦清皱了皱眉头,用手捂住了口鼻,几个知青面上都不是很好看,用手使劲地在面前挥了挥。

    从县城到李家沟需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江省位于南部地区,树木茂盛。沿途他们经过路边茂密的山林,临近村口,他们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水田。李大虎年龄和他们相仿,在路上的时候和知青们聊了起来。简单的说了说大队日常的劳作、工分之类的。亦清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会插上一两句。

    拖拉器发出的巨大的声响吸引了村里面孩子们的注意,年幼的孩子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面生的初入村庄的知青们,这时正值晌午,社员们下工回家,看到知青们露出了然的表情。前几年已经有不少的知青下乡,对于社员们来说,知青的到来已经激不起一丝水花。看知青还不如赶紧回家吃饭和午休。他们步履匆匆,招呼着把孩子给赶回家里去。

    下了车,支书李有根和李大虎带领他们去知青点安置,李家沟此地算得上是山清水秀,大片大片的田地种植着各式各样的农作物但是房子却让人不敢恭维。这里的房子全部是用土砖堆砌起来的,亦清有些崩溃,临行的知青们也都面有菜色。

    知青点是前几年修好的,位于村子边缘。虽然是新修的,但同样也是是用土砖修葺起来的矮小的房屋,有两间大一点的房间和一间小厨房。窗户小小的,显得房子里面有点昏暗。亦清一行人到的时候,原来的知青们正围坐院子里的一张小桌子上吃饭。

    一个看似年长一些,比较沉稳的男知青首先发现了他们,他站起来,笑着说:“是新来的知青们吧,快进来吧,正好来了一起吃饭!”

    其余的5个知青们都站了起来。看来李家沟这里先前已经有了6个知青,难怪这次第三大队挑的人最少,只选了3个。李有根交代了新知青的口粮将会在下午的时候送来,便和李大虎匆匆忙忙地走了,留下几个知青面面相觑。

    还是那个年长一些的知青主动为大家介绍了一番。李家沟前几年陆陆续续来了7名知青,最年长的那位叫做谭德明,因为是最早一批来的知青,年纪又稍长,所以就包揽了知青点的管事的。剩下的还有三个男知青:笑得一脸和善的邱华;脸上挂着邪里邪气笑容,盯着他们三人瞧的张明泽;以及看不清脸上神色的沈铭修。女知青有三人:长着一张圆脸,瞧着很喜庆的王燕燕;面色不善地看向亦清两个女知青的赵诗兰,以及围在赵诗兰身旁,眼珠子咕噜咕噜转着的包丽丽。

    亦清三人也分别介绍了一下自己,当亦清自我介绍的时候,张明泽摸着下巴朝着她坏笑,赵诗兰脸上闪过不喜,离得较远的沈铭修神情闪过一丝惊讶。各知青内心的想法不得而知。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版权所有 https://www.yanqing123.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