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青来了,快进来。”张月英看见程艳青来了,立刻放下筷子站起来,“吃了吗?来吃点。”
“不了。”程艳青笑了笑,“我吃过了,刚刚包的饺子。”
程艳青站在门口笑了笑。
李米多抬头看去,她坐的位置正好对着大门,所以一抬头便看的清清楚楚。程艳青是辛向南的妈妈,和辛向南有几分相似,却又不太像,这个南方女人长出了北方女人的气质,身上少了些南方女人的娇羞,多了些北方女人的磅礴,夹带着一身的沧桑,眼角的细纹里都写着坚强和隐忍。
程艳青端着饺子,往院子里走,“我包了点饺子,给孩子们送来些,解解馋。”
张月英立刻接过去,看着那一小盘饺子,自然知道这是他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估计这程艳青自己都没舍得吃,才省出这一小盘,可这是人家的心意,都送来了,肯定不能让人端回去的。张月英接过来,看了看那雪白的饺子,还冒着热气,“看艳青这手巧的,饺子捏的都好看。”
然后把饺子往桌上一摆,对三个孩子说:“你们快谢谢婶子。”
“谢谢婶子。”金多嘴最甜,立刻说。
“好孩子。”程艳青看了一眼李米多,“我听说米多醒了,所以来看看她,看这样子是好了,能下床吃饭了。”
“是啊,你说这孩子要不就躺了四天吓死个人,要不醒了就能下床吃饭,到底就是孩子,生龙活虎的。”
“是啊,还是孩子们好。”程艳青笑了笑,又搓了下手,有点为难的看了一眼张月英。
张月英是个慢性子女人,但架不住心细,看程艳青欲言又止的,知道她有话要说,便使了个眼色道:“对了,艳青,我有个活你帮我看一眼,这一个胡同里都没你手巧。”
程艳青立刻笑了笑,跟着张月英进了屋。
程艳青跟着张月英进了堂屋,站定了,正想说话,就见张月英朝她摇摇头,指了指卧室,两人便走进了张月英的卧室,张月英把门一关,才道:“艳青妹子,你有啥事就说吧。”
程艳青是个苦命的女人。
小的时候家里闹饥荒,爹妈一连生了四个闺女,只想要个儿子,生下程艳青这个老五一看又是个女娃,不是自己想要的男孩,家里也实在养不起,便卖给了当地的一个地主。可程艳青生的好看,地主老婆放在家里养,养着养着便养出了感情,跟半个亲闺女一样,还供她读书学习,家里孩子有的,也不缺程艳青那一份。
人都是命,你看吧,家里苦死了,连口吃的都没有,即使留在家里不被卖,那不是饿死也是被苛待的命运,这一生下来就被卖了,倒是有了一个好去处,广阔天地,不但能吃饱穿暖还可以读书写字,又过成了另一番景象。可好日子没过多久,新中国成立后,程艳青的养父母因为是地主,被斗了起来,程艳青本不是这地主夫妇的孩子,一朝得了解放,成了自由人,可至此也就又没了家。后来遇到辛向南的爸爸辛建设,首都部队来的有为青年,辛建设爱慕她长在泥潭里却活的如此不卑不亢,写的一手好字,谈吐有佳,也十分有见识,不是平常女性。程艳青则看上了辛建设的年少有为,又是一个好依靠,两人便结了婚,程艳青至此跟着辛建设到了北京,过上了平稳安顺的日子。
可日子没过多久,1967年的一个冬天,辛建设冒着风雪回到家,脸色十分不好。
他和程艳青说了下情况,自知大难临头,身边已经有人被拘禁了,便冒着大雪回家报信,让程艳青赶紧带着儿子快走。
“去哪?”这个命途多舛的女人一生颠沛,早就处事不惊,一脸的坚毅问道。
“去农村乡下!”辛建设到底还是懂的,这场运动自上而下开始,越是大城市越是人人自危,倒是那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可以成就最安全的避难所。
“去张妈那,小时候她看着我长大的,跟我亲妈没什么区别,你去投奔她。离开北京的时候,我爸给张妈在红县买了一个小院子,她一生未嫁,要回家养老,现在肯定还在那里住着,你带着向南快走,在这里,恐怕会受我牵连。”
若只是程艳青自己,她决计是不会走的,是好是坏,她都要陪着辛建设熬过去,可眼下还有个儿子,辛向南,只有七岁。
程艳青咬咬嘴唇,只是点了点头,连夜收拾好行李,带着辛向南冒雪赶去火车站,在候车厅熬了一夜,第二天坐上最早的一列火车到了红县。
程艳青至今不敢想象若非辛建设是个有预见的,她和辛向南留在北京,现在会是个什么境遇。
可程艳青知道,自她来了红县,辛建设便和她断了联系,一直到现在,整整六年了,程艳青没听到过任何关于辛建设的消息。
她只记得那天暴雪,晚上辛建设送她出门时和她说的那句,等我出来就去接你们。
程艳青记着那句话,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硬是挺过了最难捱的六年。
此刻她看着张月英的眼睛,面有难色,说话也吞吞吐吐:“月英姐,我想求你帮个忙。”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